如何分析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
经济学与管理学是纠缠不清的两大学科分支,这两大学科体系目前水乳交融、彼此借鉴对方的研究方法,但是这两者的区别仍是相当明显的:1)经济学主要研究企业的外部,将企业视为一个黑箱,而管理学则研究企业内部,认为企业是有个性的,并不是一个黑箱;2)经济学推崇“理性经济人”假设和完全理性,管理学则更重视人性,认为经济人并非完全理性,而是“有界理性”(Bounded Rationality);3)经济学重视“物”和客观规律,见物不见人,而管理学高度重视“人”;4)经济学更像科学,而管理学更像艺术。
记得赵本山导演的连续剧《刘老根II》,里面有一集,其中顾小红问龙泉山庄的经理人员:“经营”与“管理”是一回事吗?在场的都答不上来。顾小红强调:“经营和管理就像两条腿走路,必须交替进行,但经营是龙头,必须迈好第一步、迈出第一步。……经营靠什么?经营靠市场。市场又靠什么?市场靠信誉,可是你们把质检部撤了……总之,就是一句话:企业的生存、发展,靠的就是创新,创新就是企业家的灵魂。”
那个涉嫌诈骗的许嘉也答得好:“‘经营’和‘管理’在概念上是一个问题吗?不是!‘经营’与‘管理’完全是两回事。我们所说的经营,是指‘经济运营’,而管理则是指‘管辖治理’。经营是市场功,是以市场为纲;管理是内功,则是以人为本。我们搞经营的目的,是为了追求效益;而管理的目的,则是为了追求效率。在经营上,是绝不允许我们出现一点问题的,搞好了,它就是馅饼,搞不好,它就是陷阱。反过来讲,在管理上我们出现一点错误,则只是一种局部的、内部的问题,一般不会影响大局。”
推荐阅读:000655股票
尽管这是连续剧的一部分,但这些商业思想还是很值得玩味的。细抠“经营”、“管理”的概念,并无必要,但简言之,“经营”是讲企业做什么,“管理”则是讲企业怎么做。理解这一点区别是很重要的。
很多人推崇巴式投资,有人对此进行了总结,将巴式投资策略分为4大部分:业务分析、管理分析、财务分析、价值与价格对比分析。巴式投资的第一大类就是“业务分析”,即回答3个问题:1)企业的业务是否清晰明了、简单易懂?2)企业的业务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?3)企业是否有持之以恒的、稳定的经营史?这其实就是讲“经营”层面的问题。
巴式投资将业务分析放在首位,很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,一方面突出了“简单易懂”,强化了能力圈原则;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商业特性,即巴老所反复强调的“长期经济特性”。我们常言“做什么比怎么做重要得多”,事实上也确实如此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有时候个人的能力发挥是很有限的,在一个没有前景的产业中,再优秀的管理层也无可奈何,相反在一些特许权企业中,平庸的管理层也能获得不错的绩效。人从一出生就分为三六九等,而企业也是有血统差别的。
公司分析把业务分析放在首位,这无可厚非,但是,管理分析也是相当重要的。做一样的事情的时候,不同的公司就产生有不同的绩效,甚至基础好的公司只取得平庸的绩效,而基础差的公司依靠管理层的励精图治,不断脱颖而出。这就是管理团队在起作用。看过《亮剑》就知道,同样的一个独立团,换成李云龙去当团长,就是不一样,一不添人,二不添枪,独立团变得嗷嗷叫,杀气惊人。下象棋也是如此,同样的16颗棋子,在高手手里是有声有色,在庸手手里则是让人叹气。同样的碳元素,可以有不同的组织方式,它能成为金刚石,也可能成为石墨。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?两家公司有差不多的资产负债表和硬资源,但经营数年后,两家公司的绩效可能相差甚远,这全在于管理层有不同的德、能、勤、绩,在于有不同的管理团队,在于管理团队对各种资源的不同利用方式和不同的组织形式。
总之,人是公司中最活跃的因素,离开对“人”的分析,是不完整的公司分析。只有经济资源和财务资源,只是资源的堆积,资产只能在组合、运用中,才能体现其价值。
按有关人士对巴式投资策略的总结,管理分析也是为了解决、回答3个问题:1)公司的管理层是否理性?2)公司的管理层对待股东是否坦诚?3)公司的管理层能否拒绝机构的跟风做法?
个人认为,这3条算是管理分析与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。就中国的情形而言,因为中国的国企、民企普遍存在较大的差别,而西方国家的股权一般较分散,中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较严重的公司治理问题(其他亚洲国家也存在类似的较严重的公司治理问题),因此仅这3条不够细化,操作性也不够。我们可以按公司治理和管理团队这2条主线来分别分析:
一、分析公司的股权结构及控制权、经营权的定位
我们首先要分析公司的股权结构,看是一股独大,还是股权相对分散,这一点很重要。投资者普遍评价较高的万科、张裕,就是典型的分散股权结构。尤其是前几大法人股东、机构股东能形成制衡,则更好一些。
至于控制权与经营权的关系,按巴老的说法,公司治理分为3种类型:
第I类,公司股权分散,并无真正意义上的控股股东,公司的管理层是实际控制者;
第II类,公司有控股股东,控股股东亲自参与管理。Berkshire本身就属于这一类型。
第III类,公司有控股股东,但控股股东除保留对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外,并不过问公司具体经营事务,而是委托专家管理。
我们进行公司治理和管理团队的分析,一定要清楚所要分析的公司属于这3类公司治理的哪一类型。
二、分析公司过去公司治理的历史
对此我们可以翻阅有关的官方记录及媒体报道,看看是否有负面评价或者争议事项,公司管理层有无侵犯股东利益的事项。
在全流通之前,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就是职务侵占。
在全流通之后,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就是低质量的信息披露。
公司管理层尽管我们不能实际监控,但是公司管理层所作所为,不可能始终天衣无缝,我们应坚持对历史信息的分析,多渠道的印证,肯定能发现不少的线索,以看到“冰山以下的部分”。
三、分析公司管理团队的构成并评估其稳定性
依据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同及控制权、经营权的不同定位,公司管理团队有不同的产生方式。这其中又有大量的中国式潜规则,国企好多是任命制,民企则容易是家族式企业,家族成员把持了全部关键职位。而多个控股股东的公司,则要分析关键管理人员是哪一股东派来的。
公司的稳定性,本身也包括公司管理团队的稳定性,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的稳定性。很难想象,在一个管理层争权夺利、尔虞我诈、管理层不断变换、掣肘的公司里,能给股东带来什么像样的回报。
此外,我们还应该评估管理团队(董事会)的构成,包括关键管理人员的工作经历、专长、性格等。也要评估公司事实上的控制权在哪一股东手里,这一股东主营业务是什么,所擅长的领域是哪个领域,能否切实支持上市公司的发展,有无能力帮助上市公司。
四、分析公司的董事长
董事长就是公司的舵手和“三军之帅”,一定要收集关于该公司现任董事长的履历,与前几届董事长的关系,评价该董事长的德行、战略思维能力、自我管理能力。在中国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,不少公司做大了以后,董事长显示出枭雄的本色,这样的人容易我行我素,而且无人能监控他。这其实是一种制度性的缺陷,即巴老所说的“Institutional Imperative”。仅靠个人的道德素质和自觉,很多事情仍是保证不了的,归根结底,还是得有制度保障。管理层薪酬,包括董事长薪酬、各类其他待遇,也是评价董事长及管理团队的一个视角。像那类只管给管理层天价薪酬的公司,是很少真正将公司的发展放在心上的。
五、分析公司以前的重大决策
这一问题在业务分析部分也会涉及到,这里只是进一步观察管理团队的决策能力,包括是否热衷于跟热门行业、是否有过度投资、好大喜功的倾向。有关内容可以查询公司公告,看重大募资投向,也可以向媒体、公司的竞争对手来证实。
公司管理团队的实际工作能力,直接决定了公司的绩效,像巴老对公司管理团队的要求就很严格,要求他们“才华横溢、像管理自己的财产一样管理股东的财产”,巴老即使是少数股权投资,也是出手不菲,力争进入公司董事会谋得席位,这样就能亲自参与公司的部分决策。个人认为,这也是他敢于长期持股的原因之一。
以上就是论股网小编为大家分享的000655股票丨如何分析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,很多股民在了解这个问题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,了解更多问题欢迎关注论股网!